当前位置: 五讲五知
移风易俗让美丽乡村有“面子”更有“里子”

发布日期:2016/12/21  来源:汉中日报记者 李佩蓉   点击次数:0


    又到岁末,一年中结婚旺季,婚礼、婚宴、礼金成为被普遍谈及的词汇。而在农村,除了婚宴花销,平时的人情往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出席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我市在这方面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又做了哪些工作?记者历时半月对此作了深入采访调查。 
                     变异的礼尚往来是滥办酒席的根源

    镇巴县永乐镇光辉村党支部书记符先胜告诉记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山区农村乱办滥办酒席的行为也越来越流行,至今还流传了一段顺口溜,“开业,结婚,盖猪圈,参军,升学,三周年,嫁女,购房,宴客饭,随便取名就瞎办。”这是农村乱办酒席的真实写照。“农村之所以各种酒席泛滥,一是和传统的礼尚往来的观念密不可分,当地村民常挂在嘴边说的一句话是,‘人不走不亲,水不搅不浑。’二是碍于情面,觉得不送不行,别人都送了,就自己家没送,欠了别人人情,以后在村里抬不起头。三是想要借摆酒席‘回本’,自己送出去了,不找个借口收回来,划不来,所以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摆酒席,农村的人情往来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现在,酒宴随礼金额也越来越高,镇巴农村起步见面礼已在一百元以上。每个家庭每年送礼支出上万元甚至几万元,随礼已成为群众最大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还加重了劳力负担,办一次酒宴前后两三天,需要二三十人帮忙,一个村一个月办几次酒宴,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影响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在今年的全市“两会”上,他提出建议,希望遏制农村乱办滥办酒席的不正之风。政府要加强教育引导,出台措施狠刹歪风,倡树文明新风,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推进新风新貌新农村建设,镇村要利用村民大会、访谈等形式教育群众改变观念,制定村规民约,禁止滥办宴席。     
                  “要面子”成为良好生活质量的拦路虎

    汉台区太白路的一家婚庆公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婚庆报价5000元起、婚纱摄影4000元起,加上每桌1500元左右的宴席费,办一场30桌的婚宴至少需要5万元。而在农村,自家院子里办一场婚礼也至少需要一万元,请城里的婚庆公司,组织锣鼓队日渐成为农村婚礼的“标配”。有的人家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根据《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4元,这和高额的婚礼支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西乡县城关镇五丰社区党支部书记胡胜银说:“一辈子就结一次婚,面子上要过的去。这是人们不惜代价办婚礼的缘由。大家忙忙碌碌在外拼搏,就是为了在约定俗成的风俗规矩上不丢脸面,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劳心劳力大操大办,认为风风光光才算‘排场’,然而,这种硬撑的‘面子’不仅不是真正意义的长脸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财力支付与巨大的物资浪费基础上的。这些已经成为广大村民不能承受之重。一些家庭甚至是整个地区再次出现‘因礼返贫’‘因婚返贫’的现象,成为影响农民良好生活质量的拦路虎。”
    革除传统陋习其实就是要破除不正确的“面子”观念,这对许多农村而言都是老大难问题。人们之间的情谊就被一个“面子”问题拉进铺张浪费的死循环,宴席的豪华程度成了许多人撑颜面的标杆,也让很多家庭因抹不开面子而负债累累。如何治理这股歪风,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风气,减轻农民负担,应该说,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破解这一陋习的重要手段。 
                            完善规范制度 遏制陋风流弊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载体,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等途径,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农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促进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确定了一批示范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随礼过多、家庭经济负担重”的问题,各村以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为重点,把禁止大操大办婚丧喜事、反对封建迷信写入村规民约,促进群众移风易俗。
    南郑县把移风易俗工作列入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年入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年度考核内容,该县庄房社区针对部分居民赌博酗酒、参与迷信等现象,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道德评议小组和红白理事会,采取上门劝说、开展培训等形式,整治各类不良风气,取得较好成效。
    洋县通过红白理事会引导、村“两委”干部亲自带头,在婚礼婚庆中严格控制宴请数量,合理控制酒席档次,不收非亲人员礼金、礼物,杜绝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该县马畅镇明确规定,凡是在所辖村内出现一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给予两委干部诫勉谈话或处分,并扣除全年绩效工资的10%,取消其年终评先树优的资格。
    镇巴县小洋镇成立了整治农村滥办酒席专项工作组,通过群众大会、流动宣传车、宣传资料、快板等多种形式,教育群众规范操办酒席。半年来,全市广大农村积极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一些歪风邪气和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健康向上的农村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2013年汉中市纪委发布了《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对党员领导干部举办或参与婚丧嫁娶事宜做了硬性规定。今年以来,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9起14人。   
                           发挥文艺作品敦风化俗的作用

    移风易俗,就要发挥文艺作品敦风化俗的作用。《孝经》里有句话叫“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就是说要改变社会风气,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为此,市上将移风易俗融入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村广播室的作用,依托乡贤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组建文艺宣传队、曲艺演出队、文艺科普协会等,坚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切实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享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食粮。
    勉县元墩镇水碓村村支书杨新义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一支文艺队,村委会的院子里,每天傍晚都汇集着前来排练舞蹈的妇女,本是农闲时间自娱自乐的锣鼓和二胡经过训练后成为最好的配乐乐器。打麻将的人少了,说闲话的时间没有了,村里回响着健康活泼的曲调,自编自排的舞蹈也有模有样。孝老爱亲的模范故事、邻里相助的感人事迹都成为文艺队编排节目最好的素材,村民通过集体活动,生活情趣提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养成了文明礼貌的习惯。相比于刻板的宣教,活泼的文艺形式更利于深入人心。既能为群众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又能够无形中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移风易俗,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
    移风易俗,唯有重“里子”,才会有“面子”。遏制农村陋习,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提升。要让农民的“面子”撑得住,“里子”就要更强大。不仅要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有焕然一新的乡容风貌,又要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群众的思想素质。“有里儿有面儿”才能摒弃陋习恶习,让农民的生活充实向上、充满朝气活力,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