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西乡县桑园镇倡导移风易俗进一步深化民风建设

发布日期:2016/10/08  来源:   点击次数:0

   “以前送礼都是四百、五百的送,现在最好的只送个两百元就够了,平常都是一百元。

  谈起乡里乡亲婚丧嫁娶门三户四送礼的悄然变化,汉中市西乡县桑园镇的村民们赞不绝口,希望进一步深化民风建设,持续推进民风建设持续性好转。

  桑园镇位于西乡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海拔高度573米,东邻城北街道办,南界沙河镇,西、北部与洋县接壤,西洋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9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503515829人。辖区面积130.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61亩。驻镇单位有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计生服务站、供电所、公安派出所、国土资源所、合行分理处、兽医站。农业主导产业以食用菌、茶叶、生猪、中药材为骨干,盛产香菇、木耳、五倍子、雷竹、竹荪等特产。由于民俗风情,形成了务实节俭、勤劳质朴的桑园民风。

  近年来,桑园镇党委、镇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讲五知教育实践为抓手,以民风建设十个一工程为切入点,紧紧把握人人崇尚文明、人人创建文明、人人享受文明的总体要求,瞄准建设乡风文明的文明桑园,让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这一目标,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到行动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各种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新常态下的移风易俗工作。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一些不良习俗、落后传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上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学生上学等许多事情越办越隆重,越办越阔气,镇党委、镇政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抓好移风易俗工作列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县委五讲五知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提倡科学进步;反对黄赌毒,提倡健康文明文化活动;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的四个反对、四个提倡的号召,迅速在全镇掀起了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

  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深入持久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编制印发了包含生活、道德、核心价值观、五讲五知等内容《全员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桑园》宣传折页31000余册。近年来,投资数十万余元多元,在西洋公路桑园段,建成了1500米的集核心价值观、弟子规、邻里和睦、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平安建设、计划生育、基层党建建设等内容于一体的文化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帖合实际,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同时,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巩固宣传教育的成果,针对群众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在人群密集的镇机关、火地沟村、桑园社区、八一村、胜利村、北沟村、神溪村等村建成了一批善行义举榜、五讲五知教育实践中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字文化墙等室内外场所,给群众创造了一个能去可玩、幽雅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因势利导,利用文化教育阵地,积极面向群众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各村均组建了舞蹈健身队,每当夜幕降临,活跃的广场健身舞便成为文明桑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充分利用重大节庆赛事有利时机,举办庆元旦趣味比赛、庆三八健身跑步、汉中文化惠民演出、庆六一、庆祝建党95周年暨两学一做主题文化活动、召开复转军人座谈会、庆祝教师节等综合性文化赛事。建成一约四会(即:一约:乡规民约;四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议事会),特别是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评选并表彰各类道德模范,推荐余炳华参加西乡县第五届十大孝子评选并获得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七一村率先举办道德讲堂,邀请余炳华作先进事迹报告,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组织编印了《醉美菇乡·生态桑园——西乡县桑园镇优良家风家规家训集锦》,印发至各村要求广泛组织学习。部署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寻找家风最美桑园家庭,最美孝心少年等,开展记得住乡愁主题征文。组织开展三言三做(言党恩、做敬业先锋;言道德、做文明标兵;言法治、做和谐楷模。)主题教育。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 评选表彰。各村每年至少举行4次以上的道德讲堂,专门邀请本村道德标兵作报告。另外,我们还发挥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对一些不良现象,该曝光的曝光,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罚的处罚,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抓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工作深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开展治理。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每年都深入扎实地开展两次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我们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治理,严厉打击了一批流氓恶势力,遏制住了各类社会丑恶现象,使移风易俗活动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针对黄赌毒现象,我们持续性开展专项治理严打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采取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教育转化、公开评议等办法,进行了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支部书记的处理力度,规定:凡是在所辖村内出现一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黄赌毒的现象,就给予支部书记组织谈话或戒勉处分,并扣除全年绩效工资的10%,取消其年终评先树优的资格。

  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搞好服务。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所以,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目前,全镇9个村(社区)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室外文体广场、道德讲堂以及乡贤文化骨干队伍。其中,火地沟村建成标准化戏台1个、综合LED显示屏1个。各村也相应的落实了为群众服务的一些必要设施、器材用品等。同时,为更好解决移风易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镇领导小组还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和服务,积极开展学科技、快致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为移风易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办理婚事,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来主持操办,杜绝了原先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既为家庭节省了经费、减轻了负担,又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影响,造大了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再比如,针对农村家庭卫生不清洁、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问题,我们就发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开展联户评议活动,让广大家庭妇女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转化观念,从而自觉的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女性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针对子女受母亲影响较大的这一事实性问题,火地沟村还建立起了妇女儿童学校,专门性地开展对妇女思想道德、如何教育子女做一个健康文明高尚的人进行培训。

  巩固成果,自我加压,积极探索建立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建立领导机制。加强领导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宣传科教文卫办为基础,抽调民政、团委、妇联、公安、工商、土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了宣传发动、综合治理、督导考核等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镇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二是健全组织网络。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婚嫁服务队和殡改服务队。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够为群众热心服务的标准,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移风易俗工作队伍,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激励机制。为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实效。镇党委、镇政府相继制定了例会、情况定期分析、通报和工作考评等制度,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实施意见》,与各村支部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严格奖惩标准,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级的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年底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同时,认真组织好日常监督检查。坚持每季度调度一次、每半年测评一次,并把结果通报全镇,及时掌握和公开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从而激发了农村干部群众积极指导、参与移风易俗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我们发挥机关包村干部的作用,逐村指导健全了《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采取设立举报箱、召开评议会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康宏伟)